[金沙村]商周太陽神鳥金飾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為商周時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於金沙村,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整體為圓形薄片,外徑12.53釐米,內徑5.29釐米,厚度0.02釐米,重20克。

圖案分為內外兩層,均采用鏤空的方式表現。

內層圖案中心為一沒有邊欄的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順時針旋轉的齒狀芒,芒呈細長獠牙狀,外端尖,圖案好似空中旋轉不停的太陽。

外層圖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它們等距分布於內層太陽的周圍,引頸伸腿,展翅飛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後相接,向著同一方向飛行。飛行的方向與內層太陽芒紋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樣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經打磨,較粗糙。

該件藏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古蜀先民金器制作工藝、青銅文明以及深層次的意識形態的重要實物資料。

關於其文化寓意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兩個大的方面:

其一,學術界認為,金飾中心圖案很像一個噴射出12道光芒的太陽,外層的4只飛鳥極似神話傳說中的「負日金烏」,都與太陽神崇拜有關,所以其主要寓意了古蜀時期的有關「日、月、鳥、象牙」崇拜等宗教崇拜。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首先,從直觀上就形象地顯示出古蜀人崇拜太陽等宗教崇拜的象征意義和神話色彩。圖案內層的中心是一個順時針定轉的漩渦狀造型,並且帶有12條弧形齒狀物,中心的這個漩渦既像一個旋轉的火球,又像一個正在運轉著的太陽;它的12條弧形齒狀物,既像12道燃燒著的火苗,也像太陽發出的12道光芒。「太陽神鳥」的中心噴射出一道道火苗旋轉著的太陽,表現的正是古蜀人對太陽和太陽神的崇拜和謳歌。

從「太陽神鳥」的造型上看,「太陽神鳥」外層的4只飛鳥,一方面是三星堆文化中古蜀人「鳥圖騰崇拜」的延續,「鳥」的造型和圖案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比比皆是,尤其是其中數目眾多、形態各異的「青銅鳥」,都是古蜀人崇拜鳥的遺跡。另一方面,也與《山海經》等文獻中記載的「使四鳥」等神話傳說以及太陽神鳥的崇拜有關。結合文獻和考古發現,說明「太陽神鳥」所反映的鳥崇拜是三星堆文化中古蜀人的鳥圖騰崇拜的繼承和發展。

其二,它所體現的科學內涵也極其豐富,也反映出金沙文化中的歷法等科學知識,表明它與古蜀人所使用的歷法等科學有關,是古蜀時期先進的歷法等科學知識的體現。

「太陽神鳥」含有的歷法等科學知識就體現在它的飛鳥和太陽芒紋的數量上。「太陽神鳥」中飛鳥和太陽芒紋的數量分別是4和12,這並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們表示著特定的含義:外層4只逆向飛行的鳥,每只鳥對應3個月牙,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恰好說明每只鳥代表一個季節(3個月),4只飛行的神鳥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也說明古蜀人已經有了四時的概念。它內層的12道旋渦狀光芒,既像一根根象牙,也像一輪輪彎月,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4只飛鳥與太陽及12道月牙運行的方向相反,也形象地顯示出歲月的流逝,四季輪回、年年月月周而復始。

發佈留言